大里,曾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,之所以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,主要有两个原因:其一,这里的原住居民大多是拆迁户,家家都是富翁;其二,这片土地上曾有重要的考古发现,经研究证实,早在5000多年前,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,这一发现使得大里被认定为湖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。
湖熟文化,作为中国江南地区的史前文化,得名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。与“河姆渡文化”齐名,这一文化遗址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南京、镇江以及太湖流域。湖熟文化代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4000至5000年的灿烂文明,存在的时期大致与中原地区商代迁往殷墟之前的时间段相重合。大多数湖熟文化遗址位于河湖沿岸的土墩山丘上,因而被称为“台形遗址”。这些遗址具有明显的用火痕迹,最具特色的文物为印纹陶,虽然以石器为主要工具,但已经掌握了青铜器的铸造技术。
展开剩余78%现如今的大里社区,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东北角,北接麒麟科创园,西邻秦淮区。传说,古时候这里村口曾有一棵大板栗树,因此得名“大栗树”,后来演变为“大李树”。在民国时期,这里更名为“大里墅”,而在文革期间,则隶属于上坊公社,改称“大里大队”。直到2006年,上坊并入东山街道后,成立了大里社区,这也成了大里名字的由来。
至今,许多当地居民,尤其是年长者,依旧习惯沿用民国时期的称谓,称大里为“大里墅”。附近东麒路上的841公交车站台,还能看到“大里墅东”和“大里墅西”这两个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站点名称。个人而言,我觉得“大里墅”比“大里”更具韵味,带着一些怀旧的情感。
大里社区的原居民户籍人口并不多,约有3000人,约900户。如今,大部分土地都已被征用,建设了东山国际企业研发园、农副产品物流中心、市保障性住房等项目,仅剩下少部分绿化用地或山林地。所有居民都是拆迁户,家家都有多套房产。据说,有的家庭甚至拥有十几套房产。可以说,住在这里的每个人几乎都是土豪,百万、千万富翁的情况也并不罕见。由于靠近众彩物流、东山汽车小镇、东山工业园,这里出租房屋的需求非常大,因此大里社区的入住率也非常高。60平方米的小房子租金约为1800元,甚至更高,所以,许多大里居民都成为了“包租公”或“包租婆”,仅靠收租就足以安享一生。
举个例子,怡景园小区有21栋楼房,居住人口大约有13000人,而本地的居民只有两千多人,甚至不到零头,其余的都是外地租客。从白昼的灯光来看,小区的入住率相当高,说明这里的房屋出租市场仍然非常活跃。
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大里这片土地上,隐藏着悠久的史前文化。2010年底,在建设大里保障房的过程中,工人们在工地上发现了几件铜器。南京市博物馆与江宁区博物馆随即联合展开考古发掘,最终发现了一处“台型”古遗址,遗址高出地面1.5到3米,面积约为525平方米。
在遗址附近,考古学者出土了大量原始的石器、瓷器和陶器。经过专家确认,这些文物大多属于湖熟文化,部分可以追溯至商代甚至更早的时期。更为重要的是,遗址内有8座墓葬,5间房屋的基础遗址,以及古代的炼铜作坊。此外,还发现了5000年前的稻壳遗存(通过同位素测定了年代),更罕见的是湖熟文化时期的儿童墓葬等珍贵发现。
这些考古成果对研究湖熟文化的农业生产、工业生产以及丧葬习俗等具有重要意义。据说,为了保护这些稀有的遗址,它们已被进行原址回填,并立碑纪念,以防止历史遗迹被破坏。
大里聚福城周边的自然景色也很迷人。北侧有一条小河,名字我记不太清了,好像叫“翻身河”,河岸上有散步的通道。记得五一时,我去朋友家做客,晚饭后特意沿着河岸走了一圈,边走边拍了几张照片,河水潺潺,景色怡人,仿佛进入了一幅静谧的画卷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